前沿拓展:游小福无限充值版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三次亲临山东视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山东发展把舵领航、指引方向。总书记深入一线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在齐鲁大地留下坚实的足迹,在齐鲁人民心中留下温暖美好的记忆。
6月4日起,大众日报全媒体平台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大型主题报道,持续近两个月时间。记者沿着总书记在山东视察的足迹采访,还原历史、再现场景,展现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历史担当和精神魅力,反映全省各地牢记嘱托、踔厉奋进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激励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走在前、开新局”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这组大型主题报道,至今已刊发20组,涵盖文字、视频、海报、图片、图示等各类产品,在省内外引发强烈反响。
请看报道合集——
视频加载中...
“老区群众跟党走,越走越有奔头”
大众日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通讯员 文平 陈秀焘
初夏时节,沿着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主街边走边看,沂蒙支前纪念馆、导沭整沂纪念馆、朱村村史档案馆依次展开,向人们诉说着朱村的红色历史。
“朱村曾发生过‘钢八连’除夕夜救百姓的故事。军爱民、民拥军,此后70多年,朱村人一直传承着新年第一碗饺子敬烈士的传统。”5月27日,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讲解员陈鑫和顾子萱拿起摄影机录制解说视频,上传到视频平台,以一种新的方式弘扬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25日,总书记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进入新时代,朱村人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勇拓新路。
外出打工16年后,朱村村民陈晓斌去年带着妻子回村创业,开起了一家书画院,在售卖字画之余,为游客讲述村里的红色故事。
“村里2000多口人,耕地只有1500多亩,以前要想多挣点钱,只能去城里打工。”陈晓斌说,如今,村里建起了红色景区,路越修越宽,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看到了朱村的巨变,感受到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决定回村创业。
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告诉记者,村里组建了专业的讲解员队伍,还创作了情景剧《第一碗饺子敬英烈》,把红色故事搬上舞台,深受游客喜爱。旺季时,每天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村民在景区内经商、做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总书记来到我家,紧紧拉着我的手,问我们生活情况。这些年,我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红火。”92岁的“老支前”王克昌家里,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打开冰箱门,里面装着水饺和馄饨。
“老区群众跟党走,越走越有奔头。”谈起九年来的变化,王克昌有说不完的话,“以前取暖用的炉子扑腾着煤灰,现在有了空调和电暖气,沭河上架起了大桥,土路铺上了沥青,家门口停满了游客的汽车。”
站在沭河堤坝上向下望去,一畦畦土豆田在阳光照射下泛出翠绿的光。这些由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管理的土豆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预计能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为合作社增收70万元。“为了帮村里缓解前期资金投入的压力,我们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了150万元‘强村贷’和农业保险补贴等,这笔享受贴息政策。”临沂市财政局派驻朱村的第一书记袁悦介绍,2020年9月,临沂市获批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支持力度更大,老区发展速度更快。
日子越过越好的朱村人,正努力带动周边更多村民走向共同富裕。“南边西山前村的花生种得好,西边马庄村的咸鸭蛋很好吃。”5月13日,在朱村好日子超市,王济钦将周边村的特色农产品摆上了货架。精致明亮的超市里不仅有朱村的柳编,还有11家本地企业的36种特色产品进驻,大米、茶叶、糕点一应俱全。今年,朱村提出了“打造好日子示范区”的思路,扩大红色景区的辐射作用,依托好日子超市帮助周边9个村销售农产品。同时,这些村庄毗邻生态景区,未来几个村还将一起打造农家乐和民宿,提升整个区域的游客接待能力,实现共同富裕。
“好日子超市不仅能卖货,还是我们开展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王济钦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一款名为“和美朱村”的小程序。主界面上不仅能看到惠农政策和新闻时事,还有垃圾分类、积分任务等功能模块。村民参与村内事务、开展志愿服务、进行垃圾分类,都能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可以折算成现金,在好日子超市购买生活物品。
“有总书记的好领导,有党的好政策,老区人民过上了好日子。”王济钦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带领乡亲们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让朱村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大众日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一封来自南京市后标营小学的信件,让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王皓琳高兴了好几天。信中,该校六年级学生刘欣妍讲述了自己在参加“追寻烈士的足迹”云寻访活动时,通过讲解视频学习了沂蒙老区的革命史,并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刻苦学习,争做强国好少年。”
“以前我们只能为前来参观的党员群众讲解,现在通过制作讲解视频,让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飞向全国。这封信只有459个字,但让我们深受鼓舞。我们要继续创新形式,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王皓琳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她和同事们制作了《听,这就是红色齐鲁》系列视频,从血洒沂蒙的革命夫妻陈明、辛锐,再到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红色故事走出展馆,已在网络平台收获了500多万次观看量。
2013年11月25日,总书记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介绍,并会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总书记深情地说,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催人奋进。一代代沂蒙精神践行者薪火相传,当年受到总书记接见的沂蒙精神践行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笃定前行,为弘扬沂蒙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这些年来,我坚持讲述沂蒙老区的红色故事,先后举办了3000多场义务宣讲活动。”于爱梅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2016年,她发起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已带领300多名会员走上了弘扬沂蒙精神的道路。目前,于爱梅的女儿高洁也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继续传承践行沂蒙精神。
在山东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的办公楼上,几乎全部空间被改建成了红色展馆,时常有参观团队前来学习,只要朱呈镕在公司,总要戴上扩音器细细讲解。斑驳的旧门板、老旧的独轮车,都是展馆内重要的展品。这些年,朱呈镕带领拥军团队400多次走访慰问部队,行程5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还捐赠水饺900余吨、鞋垫8万多双,捐款捐物价值1000余万元。“今年我要带着沂蒙老区的红色故事再走访20个边关哨所,让子弟兵们吃上热腾腾的水饺。”朱呈镕说。
在平邑县地方镇龙顶山上,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正在盘山路旁的工地上指挥挖掘机施工,已建好的梯田绵延10公里,种上了金银花、山楂等有机农产品,石头山变成了丰收田。曾经,九间棚人战天斗地,将九间棚村建成“沂蒙明珠”;如今,九间棚的金银花已经开遍全国,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在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去年已卸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梁兆利来到村里的油菜田,和村干部一起为油菜田浇水。上世纪80年代,梁兆利带领村民引水上山,拔掉穷根,让干巴村过上了滋润日子。退休后的梁兆利在村史馆当起专职讲解员,为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讲述后峪子村脱贫致富的故事。
9年来,临沂市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2014年新建的沂蒙革命纪念馆,已累计接待全国各地参观人员200余万人次,其中接待主题教学班次1.1万批次、68万人次。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还创新开发红色课程,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广泛开展志愿宣讲。5月24日,在临沂市直“沂蒙红”宣讲作品评选决赛中,王皓琳又一次讲述起发生于1941年的大青山突围战:“坚定的信仰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心中永远的丰碑。”
“为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加油助力”
大众日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通讯员 孙磊
5月28日上午,在临沂市兰山区金兰物流基地,各型转运车辆往来奔忙,物流信息发布大厅内却空荡荡的。而在9年前,大厅内每天都有许多司机来这里寻找物流订单。
“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园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智慧物流园区。目前,物流信息的发布和查询已经全部转移到手机APP上,司机和货主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供需对接。”兰田集团党委书记王士岭告诉记者,在信息化的助力下,物流信息发布大厅只需几名工作人员值守。
2013年11月25日,总书记来到金兰物流基地,视察物流信息中心,考察物流运输企业。他同管理人员和装卸工亲切交谈,详细了解物流业运行过程和成本益,问他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政府帮助解决。总书记指出,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要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率,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早上8点,我就直接到汽配城和家电城装货。”临沂宏祥物流公司负责人朱祥驾驶的货车专门向农村地区运送货物,上午11点,车厢已接近满载。“货车司机通过金兰物流开发的线上平台逐一清点订单,完成货物装载。今天货车上有一台海尔牌热水器,是平邑县地方镇一位居民订购的。这台热水器的运费为5元,大约下午两点就能送到村里。”朱祥说。
“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我们不断加油助力。在服务全国物流畅通和布局海外市场的同时,我们近年来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了全省第一家专门服务农村地区的短程物流。”王士岭告诉记者,虽然短程物流的利润并不高,但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目前,金兰物流基地每天发出的短程物流车辆超过600部,覆盖了临沂市各县区的乡镇和沿途较大的村庄,订单实现当天发货、当天送达。通过网络平台匹配物流订单后,农村地区的土特产走出大山,村民急需的化肥、种子、工业品和生活用品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农村地区。
让货车跑起来,让物流活起来。在长途物流方面,金兰物流基地发出的货车实现600公里以内次日到达,1500公里以内隔日到达,3000公里以上3天至7天到达。物流基地内,中联久安物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贾中华正驾驶叉车,将临沂商城各批发市场送来的食品、文具和小百货码放在车斗内,准备发往江西。而在9年前,临沂物流业的服务网络还主要分布在鲁南苏北地区,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目前与全国20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实现了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
金兰物流基地大门前车辆川流不息,每天来自临沂商城123处专业批发市场和全国各地的货物在物流园区内快速流转,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畅通提供助力。
6月2日,来自周边批发市场的几批汽车用品在金兰物流基地完成配货,装满了整个集装箱。货车仅开出1.4公里,就来到了与基地一墙之隔的临沂港完成报关,随即前往周边海港,准备出口到肯尼亚,在当地的海外仓内进行售卖。
“兰田集团通过海外商城、海外仓、欧亚班列在‘一带一路’沿线扩展商贸网络,布局海外物流业务。”王士岭说。目前,兰田集团旗下的兰田国际贸易公司带领商户出海闯市场,已经与180多个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21年,公司出口集装箱13.8万个,其中大部分商品都来自商城各专业批发市场。
深耕“两创”,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生活
大众日报记者 高峰 孟一
6月1日上午,夏日的艳阳斜掠过孔子研究院会议室的窗棂,投射在眉头紧锁的参会人员身上。大家伏案而坐,手边摆放着研究院编撰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孔子这样说》等书籍和一份下半年深化文化“两创”实施方案,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充满了会议室。让记者没想到的是,此时讨论的焦点,竟是一家视频网站的用户分析报告。
“用户分析报告显示,文化传播类视频创作者和关注者中,80后和90后占到近八成。做传统文化‘两创’,怎么能抓住年轻人的心呢?”已经51岁的孔子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米怀勇率先“发难”,要求每人至少提出一条“两创”新点子。
“要积极探索文化传播普及的新路径。短视频讲究‘短小精悍’,可以让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富荣老师讲她擅长的《论语》导读,言简意赅果好”“要提升文化传播率,可以试着拍些小型情景剧,把史书中记载的‘古代十礼’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要增加市民的参与度,多做点口袋书,在公众号上举办‘学论语有奖励’活动”……随着青年学者们打开话匣子,有些“落伍”的老研究员也拿出手机边“补课”,边想对策。
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来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总书记强调,一个、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萌萌的孔夫子摆件、古色古香的线装书、泛黄的宣纸……在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各种文创产品整齐排列,18000平方米空间分割为古礼、拓印、活字印刷等10多个文化体验区,不同于传统的参观学习,体验基地将“体验教学”作为重点,让大家在抚琴、饮茶、书法、朗读等文化体验活动中,领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到曲阜研学游的学生必然会到这里亲身体验一番。”米怀勇说,因为疫情,今年的集体活动不多,但研究院通过开展线上“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在家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关系个人健康成长、社会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6月2日,杨富荣的家风课又开课了,讲桌旁架设了两部手机,网友可以在线观看交流。这一点点的改变,听众多了几十倍。
主动参与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教材编撰,为“高大上”的理论研究找到对接青年的出口;操着地道方言、讲着身边故事,走进乡村社区办儒家讲堂;请来行业专家、设计师,将“仁义礼智信”融入文创产品;树立“春秋讲坛”公益文化品牌,开展云讲座;《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孔子这样说》等多部著作被翻译成英、德、韩等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发行……近几年,外人眼中的“老学究”,迅速展开了中华传统文化“两创”传播内容和方式的“自我革新”。
“互联网时代,不仅要有满足受众需求的创新性内容,还要有符合时代语境的传播渠道。创新传播载体和形式,好的文化产品才能加速‘破圈’,飞入寻常百姓家。”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研究员、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说,研究员们要将传承的内容、传播的手段与时代紧密结合,不断让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走进生活。
牡丹花开幸福来
大众日报记者 王兆锋 赵念东 通讯员 郜玉华
一株牡丹能开发出多少种产品?
牡丹籽油、花蕊茶、牡丹籽油软胶囊、香水、牙膏、面膜……6月9日,在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尧舜牡丹”)展厅里,各种产品琳琅满目。“展厅里摆放的牡丹系列产品种类每年都在增加,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总经理许强拿起一瓶圆润饱满的牡丹籽油软胶囊介绍:“这是目前国内获得保健食品批号的牡丹产品,牡丹籽油实现从新资源食品到保健食品的转变。”
“牡丹可以说‘浑身是宝’,从牡丹籽中提取植物油加工成食用油,从牡丹粕中提取保健品和化妆品原料,花蕊加工成花蕊茶,从花瓣中提取精油和原液,用丹皮酚加工牙膏或面膜等。”许强说,尧舜牡丹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牡丹产品深加工行业龙头企业,产品种类由2013年的七八个发展到140多个,涵盖了保健品、化妆品、特膳食品等多个领域。
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来到菏泽市调研,考察了尧舜牡丹产业园,具体了解菏泽发展牡丹产业、探索牡丹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情况,对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抓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总书记平易近人,很关心牡丹产业的发展,从种植到产业开发,了解得很详细,问得很专业。”对当时给总书记讲解牡丹产业的情景,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张贵宾记忆犹新。
近年来,菏泽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富贵之花”正在向“富民之花”“产业之花”转变。
芍药是牡丹的姊妹花,牡丹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芍药鲜切花产业的发展。6月9日中午,室外温度直逼36℃,而位于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的山东盛世芍花智慧农业有限公司预冷车间内,只有-3℃。公司负责人赵文双身穿羽绒服穿梭于货架间,对一批即将发货的芍药鲜切花产品质量进行抽查。“总书记到菏泽视察,让我们备受激励和鼓舞,坚定了我们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赵文双从2003年开始种植牡丹,承包土地由初10多亩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700亩。目前,公司可年产牡丹、芍药鲜切花800余万支,经过降温、分拣、清洗花蜜等环节后,通过空运或者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活不累,挣得多!”在山东盛世芍花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花农韩爱凤手持尺子和剪刀,干净利索地剪出长短同等规格的芍药,码放整齐后,再送往预冷车间。韩爱凤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家中4亩地流转给基地,地租一年将近5000元;在这里打长工每天近100元,一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一年收入4万余元。
赵文双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了数百名像韩爱凤一样的村民增收致富。目前,菏泽芍药种植面积约3万亩,用于切花的有1万多亩,今年预估投向市场的鲜切花在6000万支以上,占到全国市场50%以上,成为全国大的芍药鲜切花生产基地。
一朵花激活一座城,一座城滋养了一朵花。目前,菏泽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280个牡丹品种;全市牡丹加工企业达到16家,牡丹籽油加工能力2.5万吨,“菏泽牡丹籽油”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牡丹籽油、牡丹精油、牡丹香水、牡丹花茶等深加工产品达260多个。菏泽牡丹特色产业集群入选省“雁阵型”产业集群,牡丹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30多个和地区。去年,菏泽牡丹产业总产值超过90亿元。
矢志创新,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大众日报记者 王亚楠 通讯员 李才林 刘佳
“6000亩,都种‘齐黄34’!”6月2日,山东种业智科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红军收到了在利津县流转土地的合同,“种子、种植规范都备好了,只等夏收一结束就整地播种!”
“齐黄34”,就是总书记去年10月考察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时端详咀嚼、称赞“长得很好”的大豆新品种。今年,在鼓励大豆扩种的政策下,“齐黄34”成为各地追捧的“金豆子”。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今年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区域都会迎来大面积种植。”“齐黄34”品种育成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冉和他的团队近忙得不可开交:一方面,山西、甘肃、云南、四川等多个省份都在加紧推进“齐黄34”品种审定;另一方面,很多种植大户找来,学习“齐黄34”怎么种。
牢记总书记嘱托,省农科院“破四唯”、强改革,全力培优自主创新的沃土,一大批像“齐黄34”这样深受一线认可的新品种、新技术涌现推广,成为或省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自总书记考察以来,该院主持的科研成果已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
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只是第一步。该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说:“我们必须往前主动多走几步,扎根到生产的主战场,发掘、攻坚实践中的卡点、难题,大力推动科研和成果转化。”2020年起,省农科院连续3年进行全院解放思想大讨论,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用改革开启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是田博士救活了茶园!现在,招远市已经把茶叶列为地方名品,好多企业来谈合作,相信这个产业‘有搞头’。”招远健生苑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董桂萍说。从开始的不太信任、互相试探,到现在亲如一家、结成利益共同体,两年多来,田丽丽博士已经在招远市温泉街道姚格庄村北官山的这片茶园扎根。2020年,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三个突破”战略,选择烟台招远、临沂费县、菏泽郓城,探索整县域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示范县,田丽丽就是首批挂职的一位科研人员。
“让农业科研‘接地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三个突破’给了我干事的平台!”面对招远茶园和日照、青岛等地截然不同的新问题,田丽丽感受到实践的召唤和鼓舞,她扎下根来,打破此前科研的局限,一边在实践中找问题求突破,一边手把手地带着工人一起干。5月28日凌晨4点,又做好一批春茶,连轴转了好几天的田丽丽却不觉辛苦,新的课题正在她脑中酝酿,“解决科研生产两张皮,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这个成就感什么也替代不了!”
近年来,省农科院坚定不移改革创新,之举频出。去年,在全国面向社会公开寻榜张榜揭榜农业科技难题,97项揭榜项目经费达1.32亿元。连续举办两届农业科技成果拍卖会,吸引省内外300余家企业参与竞拍,61项成果拍卖总金额达2.22亿元,敲响了山东农业科技成果拍卖第一槌。
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创新的根基,省农科院在全国科研单位中率先“破四唯”,已有10名科技人员通过这一政策实现了以往几乎无法突破的职称晋升。建立专家服务大厅,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多跑一次、一次办好”成为常态。2020年以来,该院已引进高层次人才43名、海外高端人才12名(含外籍院士3名)、博士146名。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强化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支撑。省农科院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力、工作执行力,让更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就业不犯愁,日子节节高”
大众日报记者 段婷婷
“产假快休完了,雇主打来电话,惦记着我身体恢复情况,询问我上班的时间。”手握7本资格证书的刘朝英,是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大姐”)的一名家政服务员。她说话、干活利索,深受雇主喜爱。6月8日,她向记者展示了前雇主们发来的祝福信息,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从泰安到济南10多年,有家、有工作、有朋友,刘朝英已经成为一名地道的“济南人”。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来到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了解当地政府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揽子服务、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等情况。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把涉及农民工的政策落实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总书记说‘家政服务大有可为’,让我看到了家政工作的光荣,坚定了在这个行业奋斗下去的决心和信心。”在场的刘朝英把总书记的话牢记在心,热情服务、踏实工作,从一名外来务工者成长为高级家政服务员,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着人生价值。
牢记总书记嘱托,济南市紧紧抓住就业创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坚持把完善农民工服务体系、探索农民工工作路径作为重大使命,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标准化为保障的农民工服务新模式,有拓展了农民工发展空间,强化了权益保障,加快了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
近日,在济南市济阳区垛石街道、新市镇两个会场,阳光大姐“百村万户”巾帼家政培训现场,人员坐得满满当当。成立以来,阳光大姐已累计培训232万人次,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好就业”,更要“就好业”。
家政行业只是山东省职业技能培训提质扩容的一例。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乔学成说,中心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并发挥企业和培训机构主体作用,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近年来济南市已免费提供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4.36万人次。
“现场聆听了省党代会报告,我深受鼓舞。省党代会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我们信心满满。”6月2日,返回工作岗位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张海燕,和同事畅谈体会。
11年前,拉着行李的张海燕来到济南,几件衣服、日用品,几百元钱是全部家当。“高中毕业后,辗转多地打工,始终没有归属感。”后来,张海燕进入济南超意兴餐饮有限公司工作,从收银员到助理店长到仓储物流中心主任,在济南安了家。
“那天,我到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党群管理’窗口咨询入党政策及手续,在那儿遇到了总书记,总书记的话一直激励着我们。”走进张海燕的办公室,显眼位置摆放着那天的照片。那之后,她很快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有着7年党龄的她,成长为省党代会代表,并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不仅事业发展顺利,生活也有了大变化。2017年,张海燕从三四十平方米的出租屋搬进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如今孩子上幼儿园,老人也搬来了。“幸福感特别强烈!”她说。
为农民工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济南市成立中共济南市委农民工工作委员会,党建引领,提升农民工综合服务能,并持续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健康、冬送温暖”活动。“我们要努力打造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当好农民工的‘娘家人’‘服务员’,让农民工无忧打拼、安心奋斗。”乔学成说。
“我周围八成以上的同事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有保障、子女有学上、市民待遇同等享受。”张海燕说,“就业不犯愁,日子节节高,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
协同创新,开启海洋“大科学时代”
大众日报记者 肖芳
行时披星戴月,驻时彻夜忙碌,从近岸浅海到深海大洋,一艘艘科考船载着中国海洋科研团队,胸怀强国梦想,丈量星辰大海。这些科考船,每一艘都有自己的所属单位,却常常是“一船出海,多方受益”。
不久前刚从东海返航的“中渔科211”号调查船,隶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可在1个多月的航程中,它除了完成所内的渔业资源调查任务,还免费搭载了来自厦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两个科研团队,完成了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科考任务。
打破机构壁垒、实现航次共享,这里面的“牵线人”,正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实验室”)。
2018年6月12日,总书记来到位于青岛蓝谷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实验室。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4年前,总书记考察时,我们的科考船共享平台上只有24艘船,基本都是青岛的。现在,已经增加到37艘,而且拓展到了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全国13家科研单位。”海洋试点实验室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副主任龚奇勇介绍,每个季度,实验室都会发布各科考船近期可共享船,有科研需求的团队可申请搭载,以较低成本甚至免费出海科考。这既降低了海洋科研成本,也避免了重复调查等现象。
“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振奋!”再忆彼时场景,海洋试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栽毅内心澎湃如昨。2019年,排水量大的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号在青岛交付使用,科考船更新换代,推动我国深远海科考迈入新的阶段。
牢记总书记嘱托,海洋试点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开展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在过去的4年中,实验室的科研产出总量、高水平论文数量、获得的奖励、承担的项目等主要指标全部翻番,还勇担平台使命,在海洋领域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显著成。
“与其他领域相比,海洋科研具有大平台、大交叉、大协同、大系统的特点,需要建设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王栽毅说。海洋试点实验室集结起全国乃至范围内的海洋科研、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优势力量,以功能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开放工作室、公共科研平台等方式开展常态化合作。协同创新平台以更顺畅的沟通、更高的对接、更低价的成本进行互动,催动“透明海洋”“海底发现”“蓝色生命”“健康海洋”等重大科技工程源源不断产出创新成果。
作为“透明海洋”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海燕”,是由海洋试点实验室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天津大学部分)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在国际上下潜至10619米的大洋深渊,开启了海洋科研万米观测新时代。
据“海燕”水下滑翔机工程师马伟介绍,天津大学与海洋试点实验室组建联合实验室后,“海燕”研发团队通过“问海计划”等项目获得了经费和人才支持,通过科考船共享平台获得了更多免费海试机会,与科学家建立深度合作,研发和应用驶上了快车道。短短几年内,“海燕”在航程上从2000公里延长至4000公里,在深度上从4000米突破至10000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海洋试点实验室及共建单位的成熟技术、产品,可以十分方便地‘为我所用’,不仅提高了海洋高端装备的国产化率,实现了自主可控,还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海洋试点实验室海洋高端装备联合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任翀,在主持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专项“全海深无人自主潜航器”的研制过程中,对协同创新所产生的“溢出应”深有感触:这种全海深无人自主潜航器,在国外的研制周期通常为5至8年,而我们只用了两年半。海洋试点实验室搭建的开放共享平台,为海洋高端装备的研发提供了一个高“生态系统”。
王栽毅说,海洋试点实验室将继续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发挥战略科技平台作用,着力破解海洋系统认知这一瓶颈问题和世界难题,支撑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跃升,为建设海洋强国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咱社区,就是幸福的大家园”
大众日报记者 杨国胜 张晓帆 通讯员 丁之
鸡蛋一斤2.99元、大米一斤1.99元、扇贝一斤1.99元……6月6日,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居民李国强和老伴儿步行五分钟,来到小区门口的便民服务社,购买新鲜蔬菜和海鲜产品。结算时,李国强从兜里掏出了一张红色购物卡。
“自打家门口有了便民服务社,买东西再也不用东奔西走了。社区还给每个居民发了3000块钱的购物卡,出门不用带钱包,我们老两口想买啥买啥。”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李国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社区下一步还要在小区门口打造便民服务一条街,理发、小吃、维修、按摩,几乎什么都有!咱社区,就是幸福的大家园!”
2018年6月,总书记在视察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多打造市民休闲观光、健身活动的地点,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化、精细化服务。
这几年,上流佳苑社区利用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势,打造了涵盖助老大食堂、老年大学、便民服务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在内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了,日子越过越厚实。
临近中午,从便民服务社出门,向东走10米,就是飘着饭香的助老大食堂。一份酸辣土豆丝、豆角拌扇贝、卤鸡脖、两个花卷,刷社区发放的助老大食堂就餐卡,这顿10块钱的饭菜只需支付3块钱。“饭菜种类多,价格很实在,一顿饭不到10块钱就能吃得很好!”李国强说,更暖心的是,食堂还开通了一键送餐服务,面向老人和行动不便者免费送餐上门,“雨雪天出门怕摔跤,打个电话,热乎饭菜就送到了。”
记者留意到,李国强用来支付餐费的卡片上,标注着垃圾分类投放合格奖励卡——社区每个月都会评选垃圾分类楼座,如果全月合格投放,每户居民能拿到100元奖励,以奖励卡形式兑现。如今,上流佳苑居民垃圾分类回收的合格率越来越高。
在上流佳苑社区党委书记李存业看来,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20年前,上流佳苑社区还是一个城中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后来,社区党委带头艰苦创业,通过租赁、制造、加工多业态运营,把社区集体经济“蛋糕”做大做好,如今,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2018年的7700万元提高到去年的10398万元,突破亿元大关。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了,自然要改良民生,让每一个居民受益。”李存业说,真实可感的共同富裕,要大限度让人民有能力、有机会参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红利:2018年-2021年四年间,社区集体经济用在社区居民身上的民生支出总额达到了2.13亿元,其中去年民生支出为6200万元。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丰实的过程。上流佳苑社区在发展中,既注重“富口袋”也注重“富脑袋”,生动有趣的社区学堂、别具特色的文化地标、亮丽怡人的文化景观,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心灵栖息地和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青岛开放大学与上流佳苑社区是一街之隔的“邻居”。去年,双方达成合作,在上流佳苑建设老年大学社区学院,民族舞、诗词、篆书、声乐、彩铅画、口哨、青岛非遗等97门线下课程,每周都有名师来授课。如今,社区组建的锣鼓队、健身球队、秧歌队等5支队伍,成了远近闻名的社区“明星”文艺队伍。
“四年来,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打造居民幸福的大家园。”李存业表示,下一步,我们要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更好地跑起来、动起来、干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把共富路蹚宽蹚实,提升社区居民的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奋力蹚出“精致城市”建设新路
大众日报记者 彭辉 通讯员 任现辉
6月12日正值周日,在威海市文登区界石镇六度寺村樱红石雨民宿,一桌桌的客人坐满了院子,老板毕小斐忙得不可开交,脸上挂满了笑容,“每年5月底到6月上旬是昆嵛山樱桃节,我这里每天都是二三十桌客人,要翻好几次台。所有的游客都是从这条自驾公路过来的,我打心眼里感谢这条路。”
这条路全名叫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2021年5月1日正式上线,不但串起了威海90%的旅游资源,还串联起威海乡村振兴样板片区、美丽乡村、红色旅游点等在内的高品质乡村资源,带火了自驾游、乡村游,给农产品销售找到了新出路。这是威海以“精致城市”理念设计和打造的一条全新公路。
2018年6月12日,总书记在威海考察时指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牢记总书记嘱托,威海坚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能治理、特色化发展的“三高一特”发展思路,城市农村一起抓、里子面子一起做、硬件软件一起管,积极探索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的威海路径,加快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在全国蹚出了一条精致城市建设新路。
威海从宽窄两个口径定义精致城市建设:在宽口径上,用精致的理念统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处理好精致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经略海洋、对外开放等五个关系。在窄口径上,注重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服务、精明增长等“六个精”,努力打造精致城市威海样板。
6月15日傍晚,位于中心城区的鲸园文体公园里热闹起来:孩子在儿童游乐区嬉戏玩闹,篮球爱好者在健身休闲区挥汗如雨,老人们则三五成群在休闲廊架下乘凉聊天……很多人在这里度过了惬意的休闲时光,却不一定了解这里贴心的细节设计。
“高于0.7米的凌空区域必须安装护栏,座椅、路牙石等处的尖角都作了圆滑处理,防止游客磕伤碰伤……”公园设计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细节都成了验收时的“硬杠杠”。近年来,威海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休闲娱乐场所,这些公园严格按照小游园建设管理技术导则建设。
宽窄两个口径回答了精致城市的内涵,但“精致城市究竟什么样”的问题仍不够明晰,需要为精致城市画像。经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于2020年11月起施行,是部地方关于精致城市建设方面的条例。除了《条例》,威海以地方标准的形式印发《威海市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提出50个核心指标,使各项工作可量化、可操作。威海还以地方标准形式印发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小游园建设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等13部技术导则。
建设精致城市,还要敢于直面并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办证难”等历史遗留问题、闲置项目及“半拉子工程”、低用地以及城市管理服务中不精致不文明群众不满意问题,作为城市成长的四个“烦恼”,通过全力破解“成长中的烦恼”,带给群众“稳稳的幸福”。目前,威海已累计解决16万套房屋的办证难问题,221处闲置项目及半拉子工程被盘活,完成低用地规划整治8000余亩。
6月16日中午,环翠区竹岛街道青竹社区66岁居民孙福迪来到金线顶社区食堂吃午饭。“原先在家里熬个菜能吃好几顿,现在顿顿吃新鲜的,荤素搭配,口味好还便宜。”孙福迪由衷地为社区食堂点赞。威海自2019年开始通过探索构建新型养老助餐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免费或低价吃上营养可口的饭菜。目前,全市共有农村餐桌821处,城市社区食堂67处,每天服务老人2万多人次。
在推进精致城市建设中,威海从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事入手,从群众身边的实事难事改起,小切口改良大民生,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2020年和2021年度,威海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具幸福感城市”。
经过四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威海精致城市建设由硬件为主、城区为主的量变阶段,正在加速进入全领域、全要素、全环节突破的质变阶段。威海正在加快编制《威海市全域精致城市建设规划(2022—2035)》,同步制定《全域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让“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展现出美丽生动的现实画卷。
警钟长鸣,发愤图强
大众日报记者 彭辉 陶相银
“这里有百年中国近代史给出的答案!”6月17日,站在刘公岛上的历史选择展馆前,讲解员龚晶晶郑重地向游客介绍,“之前,我们参观了东泓炮台遗址、甲午战争陈列馆等地,了解了中华民族是如何跌入苦难深渊的。在这个展馆里,您将了解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威海干部学院(筹)刘公岛现场教学基地讲解员,龚晶晶的工作不复杂——带领游客参观并进行讲解。但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她和同事们被称为“历史的敲钟人”。“我们的职责是让游客在参观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让他们既感动一阵子,又受用一辈子。”龚晶晶说道。
一座刘公岛,浓缩了跌宕百年的中国近代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梦碎与梦醒,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警醒之岛。2018年6月12日,总书记视察刘公岛时语重心长地说,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牢记总书记嘱托,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在刘公岛上设立刘公岛教学区,修复东泓炮台遗址并建设东泓炮台展馆,新建历史选择展馆,与岛上的甲午战争陈列馆、城区的初心使命教育馆串联,为游客开展现场教学。
历史选择展馆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和成就展示方式,再现了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表现。“初心不守,则使命难当。”天津游客马航面对展板上的解说词,忍不住感慨,“在百年历史中,涌现出很多政党,尝试过各种道路,但中国人民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以前,游客到岛上来大多是为了游玩,而现在更多的人是自觉地去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接受历史的教育。”在岛上工作17年,龚晶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近年来的变化,“这几年,我们不断加大岛上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累计修复开放面积10万多平方米。同时,我们在历史事件的性、历史故事的生动性、历史智慧的时代性上下功夫,让历史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不断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感染力。”
全新打造的国帜主题公园,是“国帜三易”旧址。1898年5月23日,日军撤离威海卫,太阳旗降下,清朝的黄龙旗升起;次日,英军强登威海卫,黄龙旗再次降下,英国的米字旗取而代之32年。龚晶晶深知,此刻正是游客泪目破防的时刻,她指着巨幅石雕上的“爱国三问”,提高了嗓门:“当时,南开大学创办者张伯苓先生是北洋水师的一名见习军官,亲眼目睹了这一屈辱时刻。他在1935年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发出了‘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打造国帜主题公园,正是为了引导人们增强意识。“威海几乎包含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所有元素,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总体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林霞霞介绍,威海既有屈辱史,又有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泰民安的抗争史,还有以郭永怀为代表的献身事业的奋斗史。
为此,威海统筹全域资源,打造了全国以总体观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基地——总体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大量图片和实物,展示总体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渊源、思想基础、时代背景、丰富内涵、践行要求以及重大意义。基地通过举办全民游学、开展主题党日、组织中小学生研学及现场教学等系列活动,已经成为党政、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等不同群体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
敲响的历史警钟、铭记的历史教训,威海有这样的历史资源,也有这样的责任担当。作为一口长鸣的“警钟”,仅有3.15平方公里的刘公岛,用一段段历史敲出了振聋发聩的“钟声”。
自主创新,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大众日报记者 董卿 从春龙 通讯员 马双军
烟台磁山脚下,青山环抱中,一座座颇具未来感的建筑依地势而建。这里是万华化学集团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6月24日,悠然静谧的实验楼里,研发人员与分子式为伍,进行着各种复杂实验,一项项技术成果正在这里孕育。
2018年6月13日上午,总书记来到万华烟台工业园。总书记深入中控室,向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了解企业中控系统运行情况,听取企业发展历程、产业布局、产品应用等情况介绍。得知企业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直至自主创造的道路,技术创新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异氰酸酯行业的领军者,总书记鼓励企业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向前。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有这么一股劲,要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
“总书记鼓励我们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这份深情厚望,所有万华人都铭记于心。”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告诉记者,4年来,万华奋力攻关,在高端精细化学品尼龙12、柠檬醛、可降解塑料等方面接连获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销售收入也从600多亿元增长到1400多亿元,净利润从百亿元级跨入200亿元级。万华化学持续走在前的底气和密码,正是来源于刻在骨子里的创新基因,来源于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
“万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信任年轻人。我们可以安心做科研。”万华研发中心中央研究院研发工程师孙康告诉记者,投资将近40亿元的万华环氧丙烷(PO)项目启动时,团队成员大部分不到30岁,即便经过这么多年的项目开发,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仍不足40岁。来万华虽然只有8年,其所在团队实现产业化生产的催化剂已达8款。以氯化氢氧化技术所需催化剂为例,万华开发成功后,每生产一吨氯气的成本只有日本的1/10左右。
这些科技人才是万华宝贵的资源。“四年来,我们员工总数从11000多人增长到19000多人,研发队伍从1300多人增长到3200多人。这几年,我们相继打破了20多项卡脖子技术,申请了3000多项重要的发明专利。”廖增太说。
这些突破,只因万华聚焦主业持续创新,深化改革增强活力。万华不搞短平快、不走捷径,持续走“上下游一体化、产业相关多元化”的发展路子。“万华已建成了世界上品种齐全、产业链完整、技术领先的ADI(脂肪族异氰酸酯)特色产业群,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二。”万华研发中心中央研究院科技管理部部长胡兵波告诉记者,万华人有股“傻劲”,一个产品研究5年、10年到十几年,只要认准的事,头拱地也要做成。ADI是制备高端聚氨酯的核心材料,被誉为“聚氨酯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广泛应用于飞机、高铁、高端装备等涂层。经过十几年的持续投入、艰苦研发,万华成为第5个ADI供应商,该技术获202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样的例子,在万华不胜枚举:历时13年,终于打破国外垄断,成为第二家拥有尼龙12全产业链的公司。今年刚刚实现产业化的共聚硅PC,历时6年的研发,产品含硅量达到20%,达到国际高水准。
磁山向西60公里,万华化学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蓬莱)于今年3月正式开工,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万华第三代低碳甚至是零碳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和研发的力度,加快研发成果的落地转化,争取2025年进入化工十强,早日把万华建设成为国际的世界500强企业。”说起发展愿景,廖增太信心满满。
“我们有信心建造更多大国重器”
大众日报记者 董卿 从春龙 通讯员 房欣第
6月24日,芝罘湾畔,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的钢料加工工区里,火花四溅。不久之后,这些钢料将进入后续车间,焊接成一个个立体的模块,并终合拢成一艘造型奇特的庞大船体——这是一艘长着四条“腿”的轮船。“腿”收起来,可以在海上航行;“腿”伸出来,能稳稳地站在70米的深海,一次吊装起2200多吨的钢铁结构。
“这个车间100多名工人,都是在为‘3060海上风电安装船’备料的。自从4月份开工以来,所有人加班加点,争取明年9月完工。”中集来福士战略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陈长勇说,“3060海上风电安装船”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可以满足未来5到10年国内风电安装船整体安装需求。
2018年6月13日下午,总书记来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考察。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建成现代企业。
四年来,牢记总书记嘱托,中集来福士立志研发和掌握更多“国之重器”,从传统的钻井业务不断转型升级,交出了一份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的沉甸甸的答卷:蓝鲸系列平台助力南海油气大开发;“长鲸一号”“耕海一号”“国鲍一号”“百箱计划”等24座海洋牧场平台相继投放,推动海洋渔业走向深远海;在海洋清洁能源领域,推出了自主设计的“3060系列海上风电安装船”……
海上风电是海洋新能源中已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项目。从2019年,中集来福士就着手研究风电安装船,并已经改造和建造了四艘安装平台。“我国沿海淤泥较深。风电安装船作业的时候,四条桩腿要通过预压载,稳稳地‘扎’进海床,我国部分海域桩腿入泥会达到三四十米深,大约十几层楼的高度。”陈长勇说,“扎”得越深越稳固,但是怎样能够快速“拔”出来,会直接影响风电安装船的作业率。“3060系列海上风电安装船”创新采用了连续冲桩系统,只需要三四个小时便可以从海床‘拔’出桩腿,普通安装船往往需要十个小时。
“近两年来,中集来福士的新订单中有40%来自海上风电,这是我们‘海工自信’的体现,更是海工能力的延伸。”中集来福士战略研发中心主任潘细录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需求,中集来福士并非只是简单嫁接传统海工装备技术经验,而是以持续的自主创新在更多新动能领域吹响从“跟跑”转向“并行”甚至“领跑”的号角:2019年6月,极地恶劣海域钻井平台“仙境烟台”号开赴挪威北海作业表现优异;2020年3月,“蓝鲸2号”实施我国第二轮可燃冰试采,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2021年6月,亚洲大量产型深水智能网箱“经海001号”顺利安置在长岛南隍城海域……
6月13日,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揭牌仪式在烟台举行。“海洋科技集团成立后,将充分发扬自主创新精神,开启海上浮式光伏等面向未来的海洋新赛道,扮演好烟台市深远海产业引领平台的角色。”中集来福士总裁王建中说。中集来福士正在碳捕捉、海上浮式光伏、海上新能源制氢、海上数据中心等方面深入布局。
“牢记总书记嘱托,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保持企业战略与政策同频共振。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经略海洋大有可为,我们有信心建造更多大国重器。”对于未来发展,潘细录和同事们信心满满。
让文物世代相传
大众日报记者 董卿 从春龙 通讯员 高林 吴延朋 刘彦君
盛夏时节,天蓝水碧,微风徐徐。望海而建的蓬莱阁,穿越时空诉说着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这里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港口之一,有着“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繁华。一代文豪苏东坡在这里留下“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佳话;爱国将领戚继光曾在这里操练水师、保卫海防……
2018年6月13日,总书记冒雨登上蓬莱阁,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回顾爱国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保卫海防的历史。总书记强调,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要加强重点文物保护,让文物世代相传。
牢记总书记嘱托,做好资源“活化”传承,烟台市蓬莱区在加大文物古迹保护力度基础上,通过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城市文脉,推动古城保护与新城发展齐头并进。
近日,烟台市委党校第99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将教学现场放在了位于蓬莱阁景区内的戚继光纪念馆。56名干部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悟。“参观戚继光纪念馆,进一步加深了对戚继光备倭抗倭、戍守边关事迹的领悟,从思想和灵魂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烟台市民政局办公室副主任张海滨说。
蓬莱阁旁,水城小海北侧,依托原有备倭都司府建设的戚继光纪念馆于2019年6月正式开馆。开馆三年来,戚继光纪念馆作为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蓬莱教学区的核心教学点,累计接待各类培训、调研班次829批,培训学员3.7万余人次。
与戚继光纪念馆隔小海而望的,是外形似古船的蓬莱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内有蓬莱出土的四艘元明时期的中外古船,以及舵杆、船木等珍贵文物。蓬莱区进一步挖掘古船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综合运用雕塑、壁画、模型、场景复原等手段,集中展现登州商港的繁荣兴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壮大,并开辟专门展厅展示山东向海图强、经略海洋的一系列探索。
“四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做好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追赶超越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蓬莱阁景区办公室副主任黄海丽告诉记者,景区与《百家讲坛》《国宝档案》、韩国MBC电视台《海上丝绸之路》等栏目合作,推出蓬莱阁文物专题片,让景区的文化“走出去”、文物资源“活起来”。举办春节花灯大庙会、民俗文化季、建阁960周年等活动,推出小场景演艺项目,增加故事性、情节性、参与性,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紧密融合。
钟楼东路1号为蓬莱区新城市建设指挥部所在地。走进办公楼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古城复兴区的规划图。聚焦“登州古城”和“蓬莱新城”两大区域,蓬莱区打造“古城复兴”“新城揽胜”的城市新格局,作出“一河三园大古城”的规划,以蓬莱阁为龙头、十里画河为轴线、古建筑群为纽带,复兴蓬莱历史城区,让老城看得见文化、摸得着历史、留得住乡愁。
“坚持整体策划、分步实施,适当留白,让古城真正‘活’起来。”蓬莱区新城市建设指挥部登州古城分指挥部工作人员郭举说,指挥部正与成功策划乌镇的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联系,作整体的古城策划,打造文化为魂、内涵丰富、生态赋能的历史之城,让文物世代相传。
创新“浪潮”,澎湃不息
大众日报记者 申红 王健 付玉婷
智能AGV小车来回穿梭,机械手臂灵活挥舞,罗希望内存自动装配设备、胡定林附件盒自动折叠机等以设计者名字命名的自动化设备随处可见……6月28日,在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生产基地,全自动化生产场景井然有序。每两天,就会有5000台服务器在这里下线。
2018年6月14日,总书记来到济南高新区,考察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生产基地。总书记强调,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回想当时向总书记介绍自己的发明专利——“内存按压工装”的那些细节,浪潮集团NPI工程部副总经理罗希望记忆犹新:“那时这个发明刚开始用,而现在,总书记视察过的生产线已累计导入自动化设备65种,生产率提升30%以上,人力投入减少75%,交付周期缩短60%。”
牢记总书记嘱托,浪潮集团努力在强化自主创新方面取得更多成就:浪潮服务器市场占有率从2018年的第三提升至2021年的第二、连续4年保持,同时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转型关键领域,浪潮集团也不断跻身“核心圈”,推动着整个产业升级。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被誉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2021年9月,包含2457亿参数的浪潮“源1.0”巨量模型正式发布,成为大规模的AI语言模型。浪潮集团研究员吴韶华介绍,项目组创造性开发了全流程自动化海量数据处理平台,打造出规模大的高质量中文数据集。随后,依托强大的算力支撑,仅用16天,这个团队就在2128颗GPU集群上完成了“源1.0”训练,取得了高达45%的算力率,达到水平,大幅降低了训练成本。
巨量数据、巨量算法和巨量算力正成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源1.0’面向学术研究单位和产业实践用户开源、开放、共享,降低了巨量模型研究和应用的门槛,将有推进我国的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吴韶华表示,巨量模型将为我国推进算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积极探索,促进数字经济加速创新和发展。目前,项目组也已着手“源2.0”开发,帮助机器人加速“进化”。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云行齐鲁·工赋山东”专项行动,打造5G全连接工厂和全场景数字经济园区,构建协同共生的数字经济创新生态。随着工业互联网更大范围铺开并由生产制造外围环节向内部关键环节延伸,企业对关键生产数据传输的及时性、性等要求也在提高,边缘计算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工业互联网是边缘计算的重要应用领域,企业希望自己的核心生产数据可在靠近数据产生的边缘侧快速处理,无须全部上传云端。这样就缩短了网络传输的延迟,为核心应用场景节省了算力,提高了性。”浪潮信息边缘计算产品线高级产品经理刘香男提到,ECOM是由浪潮集团研发团队历时近2年打磨而成的创新架构,定义了全新的边缘服务器设计标准。今年4月,基于ECOM设计的浪潮信息边缘计算产品EIS800获得了2022年的德国红点奖。据介绍,ECOM模块化标准也将在未来免费开放,供行业上下游使用。
四年来,浪潮集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截至目前已突破140多项关键技术,建设了29个科研平台,累计取得一万多项有专利。“牢记总书记嘱托,用足用好研发投入激励政策,浪潮集团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将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更高质量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浪潮集团董事长邹庆忠说。
“幸福三涧溪,永远跟党走”
大众日报记者 段婷婷
在三涧溪村北部,一栋长76米、高13.5米的粉红色猪形建筑“章小福”农乐园拔地而起,成为当地新晋网红地标。“9月1日开园,我们的工位就在这里面。”6月30日,山东技师学院大三学生武昊刚刚收拾完场地。一个月前他跟3位同学来到这里实习,平面设计专业的他们,完成了墙体彩绘等工作。这个来自陕西的小伙子对未来的规划也逐渐清晰起来:“这里跟传统的农村不太一样,整个村子跟生态园一样,产业发展前景好,我很想毕业以后留在这里。”
2018年6月14日,总书记视察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时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须有产业平台。”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说,之前的三涧溪村也有产业,但多是不可持续的产业。这些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三涧溪村也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
“总书记说我们是创业小夫妻,坚定了我们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济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元虎说,他和妻子李少清作为三涧溪村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09年返乡创业养起黑猪,团队已发展到60多人。“目前正在发力商品种猪研究,未来还要建设猪业研究院。”王元虎说,公司还联合省农科院,尝试将废弃的菜秧子发酵成为地缘性饲料。
“三涧溪是近郊村,传统养殖已经不合适村里发展。”去年,王元虎给黑猪搬了家,拆除猪舍,建设“章小福”,依托都市农业,打造产学研融合的田园综合体。王元虎介绍,按照三产融合的思路,东边是都市农业,可以搞采摘;北边开辟了劳动体验区;“章小福”一层为农产品分拣、包装及冷链仓储;二层是农创空间,既有中小学科普展示,也有大学生创客空间。王元虎希望通过大学生的设计、策划,赋能农业;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吸引更多人才来到这里。
高燕也是受王元虎带动的一位。她在三涧溪村打造了集宠物美容、配种、寄养等服务于一体的萌宠乐园。“周末市民来了,可以去种地、采摘、带孩子研学,把宠物放在这里照顾。”高燕说。在三涧溪村北部,一大片集采摘、观光、休闲、研学、拓展、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已经初具规模。
这只是三涧溪村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侧面。“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高淑贞表示,牢记总书记嘱托,三涧溪村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党建引领组建合作社,搭建现代产业平台,美食商贸、民宿康养、冷链物流、研学旅游等产业成为强村富民的基石,村民人人参与、人人共享,阔步迈向共同富裕。2021年三涧溪村各个合作社分红180万元。村集体收入由2018年的263万元增加到2021年829万元。
产业兴旺了,是可持续的兴旺;生态宜居了,惠及的是老百姓。
6月27日,三涧溪村安置房开始选房,1868套新房等待着主人。“我们和儿子两个院,能换4套房。”在三涧溪乡村振兴展览馆,村民于成爱指着展板上的图片告诉记者,胡同里头就是她家老院子。“胡同只有一米多宽,买点大件东西,运输车停到胡同口,再用小车往里推。”于成爱说,如今房子宽敞明亮,环境整洁漂亮,心情也更舒畅了。
党建引领下,三涧溪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乡村文明也渐渐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于成爱习惯吃完晚饭,在村里散散步,再去农夫市集逛一逛。“以前下地干农活,看人家晚上6点半就能吃完饭散散步,羡慕,现在我也可以了。”于成爱笑了。在三涧溪村,这样的笑容随处可见。
“这种幸福感体现在脸上,更在内心深处,是骨子里的美。”高淑贞说,“幸福三涧溪,永远跟党走。”
保护黄河口湿地,为了更多鸟飞鱼跃
大众日报记者 贾瑞君 李明 通讯员 马平川
1只成鸟,3只幼鸟,惬意地立在人工巢上,或站立休憩或梳理羽毛。这一切,呈现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认真观看监控,并不时记录着细节。
“这就是总书记去年观看的18号人工巢里的东方白鹳,当时只有两只成鸟。可喜的是,今年2月份它们成功野外繁殖了3只幼鸟,如今已是5口之家了。”赵亚杰说,目前他们已在保护区为东方白鹳搭建了115个人工巢,并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全天候了解它们的习性和需求。
2021年10月20日,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码头、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考察。总书记强调,“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在22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态,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黄河入海口远望楼一楼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开展生物物种群数量、分布位置、活动行为监测,同时还对当地生态系统格局、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链下游的底栖生物和鱼类等进行观测。“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充功能,引进人才,深化对水文、土壤、气象、空气等环境监测,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说。
对这片湿地,要保护,也要治理。7月1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周立城与科研人员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海滩上。经过一个多小时跋涉,他们终于来到海草床种植区。顾不上休息,周立城便弯腰在水中摸索起来。“长得不错,快来看,十几厘米了!”看到绿色的水草被带出水面,周立城兴奋地招呼着同事前来查看。
海草是海洋里固碳能力强的植物之一,在生态上具有重要意义。“海草床大面积种植在国内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这50公顷的试种意义重大。”周立城说,今年4月份,在专家指导下,加上科研人员自己研发的“土办法”,把种子埋入可降解容器再埋进海滩,种植了50公顷海草床。没想到不到1个月就成功出苗,出苗率在80%左右。
为了更多鸟飞鱼跃,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用生态的办法修复生态,探索形成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以“线、面、带”修复为抓手,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连通水系241公里,疏通潮沟9条76公里,新建改建引黄口6个,在现行黄河流路两侧形成9个引黄口布局,将引提水能力从不足40个流量提高到131个流量,近两年生态补水量突破3亿立方米;修复淡水湿地20.6万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治理互花米草3.8万亩,实现了陆海分割修复向系统修复的转变,促进了“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提升了黄河口新生湿地的原真性、完整性。
总书记强调,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
2021年10月,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黄河口公园创建工作。对照创建方案确定的8项主要任务,我省有关方面科学确定了边界范围和管控分区,编制完成了公园相关技术成果,提出了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积极推动社区转型发展,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了黄河口公园管理制度体系,开展黄河口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总书记的话,我们一直牢记在心。截至目前,黄河口公园创建阶段任务已完成,于今年3月份顺利通过林草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估验收。”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兴杰介绍,通过评估验收后,黄河口公园创建进入报批阶段。
保障中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
大众日报记者 贾瑞君 李明
盛夏时节,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苜蓿花迎风开放,藜麦长势喜人,马铃薯等待收获。上百种作物装点下,万亩盐碱地生机盎然。
在位于黄三角农高区西侧山东省农科院试验基地的马铃薯育种材料种植大棚内,120份育种材料植株长势各不相同:有的已凋零死亡,有的枯黄稀疏,有的生长旺盛。“经过微咸水灌溉后,依然有20多份材料长势旺盛,已经很不错了。”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马铃薯育种栽培团队副研究员杨煜说,他们根据当地地下水盐度配比了3%含盐量的灌溉水,在育种材料出苗后先后进行3次灌溉,目的是找出适合当地种植的耐盐碱育种材料。“很快这20多份育种材料就会收获,我们再根据块茎品质和产量筛选出3至4份优质耐盐碱育种材料。”杨煜介绍,这几份育种材料将作为育种亲本与高产品种杂交或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将耐盐基因导入高产品种以培育耐盐碱高产新品种。
2021年10月21日,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并勉励大家:“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土壤分布广泛,面积达到43.97万亩,是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天然本底试验场。
构建管道节水降盐新模式,推广应用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施肥技术,开展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行种植制度改革,增加植被涵养生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力量,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走出了一条盐碱地生态高农业发展的路子,昔日“不毛之地”正变为年轻的“希望之地”。
盐碱地的治理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近几年,黄三角农高区在治理思路理念、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转变。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说,其中一个关键转变是,将育种方式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品种适应盐碱地转变。其中,“齐黄34”就是典型代表。
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走进豆田,俯身摘下几个豆荚,轻轻用手捻开,仔细端详,然后将一颗豆粒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赢得总书记赞扬的正是“齐黄34”。这一高产耐盐碱品种已在黄河三角洲广袤的盐碱地上实现推广。
在利津县汀罗镇南码村,1000多亩盐碱地上,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在这里实现。“我们采用的正是‘齐黄34’品种,它耐盐碱、高产,适合当地种植。”负责管理的利津县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管理员陈光磊说。今年,仅利津县就推广了10万亩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其中大豆主要品种就是“齐黄34”。
一个优良品种从初代杂交到审定成功往往需要10年左右漫长周期,这也是摆在育种科研人员面前的难题。育种期漫长,能否提提速?如今,黄三角农高区搭建起加速育种平台,构建起三级育种体系,变传统田间经验育种为分子设计育种。
在黄三角农高区加速育种平台,工作人员正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催芽好的甜高粱种子夹到种植盘中,完成后再将种植盘移到炼苗室。“待到出苗后,我们再移栽到各个房间栽培架的种植板上。”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师林双边介绍边轻触屏幕操作起来,实验室设计好的育种材料,放置在人工模拟的育种环境中,供给养分,有加速育种进程,这样就可以大幅缩短作物生育周期。甜高粱种植周期自然环境下在130天左右,在实验室可达到80天,实现一年三季,作物育种周期也将由十多年缩短到3至5年。
依托加速育种平台,结合现代育种手段,农高区培育了一批耐盐植物新品种,搜索保存耐盐植物种质资源1.5万份,已选育苜蓿、燕麦、小黑麦、甜高粱、藜麦等新品种(系)37个。
“黄三角农高区将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指示要求分解落实到23个项目上,实现项目化管理、项目化落实,今年将选育新品系15个以上,关键技术研发推广20项以上,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示范推广10万亩以上。”罗守玉信心十足。
勇做绿色低碳发展探路者
大众日报记者 贾瑞君 徐永国 李广寅 通讯员 于佳
7月11日,高青县唐坊镇,两个巨大的白色储罐在绿色掩映之中格外引人注意。储罐下阀门管线上1厘米多厚的冰,盛夏时节透出阵阵清凉。
胜利油田注汽技术服务中心二氧化碳项目部经理屈龙涛告诉记者,储罐内储存的是液态二氧化碳,罐内温度零下20摄氏度。这些液体二氧化碳来自齐鲁石化公司。作为国内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在淄博市临淄区捕集的齐鲁石化公司二氧化碳压缩为液态后,通过汽车运送到高青县,源源不断注入地下油藏,进入岩石当中驱出石油,在减碳的同时增加油气产量。
2021年10月,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了解油田开发建设历程和研究院总体情况,走进页岩油实验室、二氧化碳气驱实验室,听取油田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攻关应用、保障能源等情况介绍。总书记强调,解决油气核心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率和减碳水平。
牢记总书记嘱托,胜利油田勇做绿色低碳发展探路者,用新理念指导新实践,统筹推进保障能源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奋力书写端牢能源饭碗的“新答卷”。
屈龙涛去年底从位于东营市莱州湾的胜利油田莱113区块,“转场”来到高89-樊142区块,投身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工程建设工作中。CCUS是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密度和水相差不大,可溶于水,驱油率比水驱高40%,采油成本比水低20%。去年,中石化启动我国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将齐鲁石化公司捕集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胜利油田采油。该项目不仅能够提高石油产量,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助于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去年以来,胜利油田CCUS项目驶上了快车道。”屈龙涛说,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管输建设提上议程,攻关研制国内首台套二氧化碳高压密相注入与封存装备,配套完善伴生气捕集回注系统,15座无人值守注气站如期建成。目前,胜利油田已在7个区块规模化推广CCUS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3万吨,封存40万吨,增油10万吨。未来15年,胜利油田CCUS能力将达1000万吨,增油近300万吨。
距离高青县唐坊镇150公里外的东营市河口区仙河镇,孤东油田一台台“磕头机”傲然挺立,一块块太阳能光伏板向阳而立,源源不断给油气生产提供新动能。
作为传统能源企业,胜利油田加快拥抱新能源。勘探开发主战场地处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领域推进新能源业务高端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多能互补、协同高的综合能源运营供给体系,建设绿色发展新格局。根据近日出台的胜利油田“双碳”行动方案,“十四五”末,胜利油田光伏发电能力将达到2600兆瓦,风力发电能力达到200兆瓦,地热余热供热能力440万吉焦,直接用能中新能源占比40%以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2022年,胜利油田确定了油气、新能源、绿色低碳三大产业,把三个产业链打造成一个“源网荷储”生态圈,利用油气产业培育壮大绿色、新能源产业,通过绿色、新能源产业回馈油气主业,降低盈亏平衡点。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牛栓文表示,这是立足“保障能源”的新定位,更是对未来“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新追求。
“安居富民,滩区群众的日子更红火了”
大众日报记者 贾瑞君 李广寅
剪根蒂、套护膜、装箱……7月24日一大早,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北范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一片忙碌。“品质不错,采摘的话,一斤三块钱没问题。”合作社技术员赵国峰削开网纹瓜尝了一口,连连点头。
为了让群众口袋鼓起来,曾经产业基础薄弱的杨庙社区北范村,党支部领办了北范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六个蔬果大棚发展绿色无公害果树种植,还拓展建设了金银花、水稻种植基地,解决了社区7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去年合作社收入20万元。按照市场行情,今年我们能收入30万元。”北范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赵小华说。
2021年10月21日,总书记来到杨庙社区,走进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餐厅、草编加工合作社和社区居民家中,详细询问社区加强基层党建、开展便民服务、促进群众增收等情况。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安居富民工作,统筹推进搬迁安置、产业就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牢记总书记嘱托,杨庙社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守护黄河安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努力建设民富、村强、社区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和北范村一样,杨庙社区十一个村中,有六个村已成立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今年是前许村锦园果蔬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棚的第三个年头,合作社通过引入新技术栽种西红柿,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收入较去年翻了一番,达到近43万元。“在社区联合社的指导下,我们第二季大棚也种上了网纹瓜,这样就能与其他合作社的产品一起批量产出,以更好的价格吸引客商来采购。”前许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许孝军说。
去年,在社区牵头组织下,十一个村成立了沿黄党支部领办产业联合社。通过构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产、供、销服务体系,采取“专业公司做市场、合作社搞生产、党支部抓服务”的分工协作机制,在杨庙社区建设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孵化中心,对合作社大棚实行统一种植管理,带动各村集体经济均增收3万元以上,帮助社区7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有别于其他村发展果蔬大棚,杨庙村成立了塑编合作社,拥有社员近30名。程兰兰是合作社的一员,她告诉记者,一个月高能拿到近五千元钱,还不耽误干家务、接送女儿上幼儿园。
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和员工的增加,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如今显得有些拥挤,寻求大厂房的需求很迫切。社区发展遇到新问题,党组织就要拿出新对策。“我们打算建一处标准厂房,一次性解决社区草编合作社、塑编合作社以及服装加工企业的车间需求。”董集镇副镇长、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说。
在做好富民的同时,杨庙社区围绕群众安居下足了功夫。在董集派出所杨庙社区警务室的监控屏幕里,黄河、农田、生态环境等情况数据动态汇入社区智慧警务系统,为及时发现并处置险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不仅如此,杨庙社区还强化党建引领核心作用,将社区治理工作融入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充分发挥网格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动党建与网格矛调深度融合,实现了党员“进格”服务,网格员参与其中,将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在“格”中。
张麦荣告诉记者,未来,杨庙社区将紧盯社区居民所需,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认真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努力实现安居富民,让滩区群众的日子更有奔头,用实干实绩来回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
拓展知识:游小福无限充值版
还有整形疑惑?想了解更多整形医院价格信息?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与整形顾问一对一沟通,免费为您提供医院对比、医生对比、价格对比等服务喔~!